背景介绍: 在因心律失常入院的初级保健患者中,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患有房颤。在这些房颤患者中,基础心脏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、瓣膜性心脏病、缺血性心脏病和其他类型的心脏病。本研究旨在观察对有轻度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(基本是孤立性房颤)患者,分别给予氟卡尼、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控制心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 方法: 前瞻性、开放、队列研究,连续入选2006~2008年房颤持续发作48小时内的患者。患者接受连续静脉6小时的氟卡尼、普罗帕酮或者胺碘酮治疗。主要研究终点是6小时内心律的控制。次要研究终点包括24小时内节律的控制、恢复窦律的时间和药物副作用。 氟卡尼 普罗帕酮 胺碘酮 n=43 (13%) n=187 (55%) n=111 (32%) 6小时内转复窦律, %* 72 55 30 24小时内转复窦律, % 93 86 87 达到窦律转复的时间 (minutes)*, mean±SD 178±227 292±285 472±269 院内时间, (hours)°, mean±SD 8.9±10.3 11.0±13.8 26.1±22.4 结果: 共筛查2019例阵发房颤患者。其中1641例因有严重的合并症(1176例)或者年龄小于18岁(29例)而被排除。在剩下的814例患者中,有436例(53.6%)因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而被排除。因此,该研究共入选378例患者。其中37例(10%)在用药前自行恢复窦律。最后341例接受药物治疗患者的结果归纳在表格中。24小时内共有87%的患者转复窦律,三组间效果和副作用均没有显著的差异。 结论: 6小时内氟卡尼和普罗帕酮组转复窦律比例显著多于胺碘酮组,然而24小时内节律的控制率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。
氟卡尼
普罗帕酮
胺碘酮
n=43 (13%)
n=187 (55%)
n=111 (32%)
6小时内转复窦律, %*
72
55
30
24小时内转复窦律, %
93
86
87
达到窦律转复的时间 (minutes)*, mean±SD
178±227
292±285
472±269
院内时间, (hours)°, mean±SD
8.9±10.3
11.0±13.8
26.1±22.4
编译:王红石 杨新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发表评论需登陆